窦建德具备帝王气象,他的失败除了对手强悍外其实还有必然因素

公元621年,随着虎牢关一役李世民生擒窦建德,随后逼降王世充后,唐初群雄争霸战进入尾声。可李渊对待两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:王世充被流放,而窦建德却被处死于长安,时年49岁。为什么李渊对二人的待遇完全不同?除了因为王世充为降敌,处死他于舆论不利外,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李渊更忌惮窦建德,不敢放虎归山。

窦建德,贝州漳南人,出身草根,世代务农,隋末河北起义军领袖。公元611年,时任里长的窦建德加入隋军征讨高句丽,他任二百人长。后因助同县人孙安祖抗隋,害其家人被隋军杀害,他愤而率部下投奔反隋部队高士达。先后击败魏刀儿、宇文化及、孟海公等,于公元618年冬天建立夏国,称雄河北。

窦建德具备帝王气象,他的失败除了对手强悍外其实还有必然因素

窦建德的身上是具有帝王品质的,如果没有出现李唐这样强悍的对手,他极有可能成为一代农民皇帝。他的帝王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:

1、志向远大,见识不凡。

《旧唐书》记载,孙安祖投靠他之时,窦建德对他说:

“文皇帝时,天下殷盛,发百万之众以伐辽东,尚为高丽所败。今水潦为灾,黎庶穷困,而主上不恤,产驾临辽,加以往岁西征,疮痍未复,百姓疲弊,累年之役,行者不归,今发重兵,易可摇动。丈夫不死,当立大功,岂可为逃亡之虏也?我知高鸡泊中广大数百里,莞蒲阻深,可以逃难,承间而出,虏掠足以自资。既得聚人,且观时变,必有大功于天下矣。”

既对国家形势分析精到,又为孙安祖下一步行动确定了方向,足见窦建德的政治眼光不错,而且志向远大。

2、为人义气,善于占领道德制高点。

《旧唐书》说他

“颇以然诺为事。尝有乡人丧亲,家贫无以葬,时建德耕于田中,闻而叹息,遽辍耕牛,往给丧事”

,这样助人为乐,重情重义,自然大为乡党称赞、拥护。

公元619年,宇文化及称帝,窦建德对他的宰相宋正本、内史侍郎孔德绍说:

”吾为隋之百姓数十年矣,隋为吾君二代矣,今化及杀之,大逆无道,此吾仇矣,请与诸公讨之,何如?“

孔德绍说:

“今海内无主,英雄竞逐,大王以布衣而起漳浦,隋郡县官人莫不争归附者,以大王仗顺而动,义安天下也。”

于是他引兵讨伐宇文化及,胜利后

“先谒隋萧皇后,与语称臣”

,又

“悉收弑炀帝元谋者宇文智及、杨士览、元武达、许弘仁、孟景,集隋朝文武官,对而斩之,枭首辕门之外“

,这个桥段是不是很熟悉?与曹操”挟天子以令诸侯“有异曲同工之妙,妥妥地占领了道德制高点,其实他也是反王啊!

3、体恤部下,宽厚待人。

窦建德体恤士兵,每次征战所得钱财,自己分文不取,全部分赏部下,《旧唐书》记载:

”建德每平城破阵,所得资财,并散赏诸将,一无所取。“

同时他宽厚待人,别的义军抓住隋朝官员全部斩杀,他非但不杀,反而以礼相待,因此很多人都愿意投靠,很快他的部队便由几千人,发展到十几万人。

《旧唐书》:”初,群盗得隋官及山东士子皆杀之,唯建德每获士人,必加恩遇。“

”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,亦放散,听其所去……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,仍给其衣粮,以兵援之,送出其境。“

4、招贤纳士,亲贤臣、远小人。

举几个例子可以说明。

其一,《旧唐书》说他

”初得饶阳县长宋正本,引为上客,与参谋议“

,进入隋都后

”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,兵部侍郎崔君肃为侍中,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,自余随才拜授,委以政事“

其二,窦建德进攻河间,久攻不下,损失惨重。后来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,河间郡丞王琮为其发丧,窦建德也派人去吊唁。王琮就向窦的使者请求投降,部下都要求将王琮处死以慰攻城亡灵,窦建德却说:

”此义士也。方加擢用,以励事君者,安可杀之!“

还特别下令:

”先与王琮有隙者,今敢动摇,罪三族!“

并封王琮为瀛州刺史。

其三,滑州刺史王轨被家奴所害,家奴拿着他的首级投靠窦建德,窦大怒:

”奴杀主为大逆,我何可纳之!“

将家奴斩首,并把王轨的首级送回滑州,滑州官吏为之感动,随即举城投降。

5、勤俭治家,政治清明。

窦建德生活俭朴,很少吃肉,吃得最多的是青菜和粗米饭,他的妻子常常穿粗布麻衣,他也不好女色,上行下效,政治清明。

《旧唐书》:”又不啖肉,常食唯有菜蔬、脱粟之饭。其妻曹氏不衣纨绮,所使婢妾才十数人。至此,得宫人以千数,并有容色,应时放散。“

窦建德具备帝王气象,他的失败除了对手强悍外其实还有必然因素

正是因为窦建德深得民心,本身又视角开阔,有大局观和大志向,有勇有谋,统兵有方,颇有帝王之相,因此他深为李渊忌惮,必欲除之而后快。这就是他被处死的真正原因,李渊可不敢放虎归山啊!

窦建德自起兵后,大小数十战,败郭绚、降王琮、灭宇文化及,兵锋所至,势如破竹,形成与王世充、李渊三足鼎立之势,成一方诸侯,奈何虎牢关一役终成梦一场。那么,虎牢关一役,除了对手李世民太过强悍外,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导致他失败呢?笔者认为他的失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。

窦建德具备帝王气象,他的失败除了对手强悍外其实还有必然因素

首先,从本质上来说,窦建德与李世民的对决是农民势力与关陇贵族集团的对决。

窦建德出身草根,代表如李自成一样的农民基层,李世民则代表关陇贵族军事集团。从历史上看,西魏时期形成的八柱国、十二大将军造就了三个关陇贵族集团,宇文泰建立了北周、弘农杨氏后人杨坚建立了隋朝、陇西李氏后代李渊建立了唐朝。作为农民义军,在那个时代与陇西贵族集团李渊比拼,从整体实力上来看不在一个档次,即使没有李世民,可能还会有李二民、李三民来与窦建德对战,而且实际上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文韬武略也不在李世民之下,无外乎可能仗打的时间更久一些罢了。

其次,窦建德的统治系统并不健全,内卷严重

,他起兵的班底以农民和庶族阶级为主体,后来吸收的隋朝班底是以门阀士族为主体的官僚体系,二者之间如何相融的问题他没有解决好。汉朝刘邦与明朝朱元璋出身草根最终成功,是因为历史环境不同,前者秦末门阀集团还未形成,后者元末门阀集团已经死掉。

1、众将因嫉妒大将王伏宝,诬告他谋反,他却未听辩解,误杀王伏宝,从此失去一员骁将。《旧唐书》记载:

”其大将军王伏宝多勇略,功冠等伦,群帅嫉之。或言其反,建德将杀之,伏宝曰:‘我无罪也,大王何听谗言,自斩左右手乎?‘既杀之,后用兵多不利。“

2、再因谗言杀了谋臣宋正本,自绝言路。《旧唐书》说:

”其纳言宋正本好直谏,建德又听谗言杀之。是后人以为诫,无复进言者,由此政教益衰。“

他已经失去了兼听则明的本领,好像农民起义军大都有类似毛病,起义之初兢兢业业,稍微有点成绩尾巴就翘起来了,开始犯错了。

3、虎牢关一役谋士凌敬进言:

”宜悉兵济河,攻取怀州河阳,使重将守,更率众鸣鼓建旗,逾太行,入上党,先声后实,传檄而定。渐趋壶口,稍骇蒲津,收河东之地,此策之上也。“

虽然此计策未必能成功,但就当时而言不失为一好计,但因为王世充用钱财贿赂了众将士,结果都反对:

”凌敬,书生耳,岂可与言战乎?“

生死存亡之际,上下不能同心,为私利而让夏国失去了一次可能反败为胜的机会。

窦建德具备帝王气象,他的失败除了对手强悍外其实还有必然因素

再有,窦建德的战略方针出了问题。

他可能妄想趁王世充与李渊拼个鱼死网破,自己去收取渔翁之利,因此公元620年10月收到王世充的求援信后,迟迟未动,反而发兵去攻打山东的孟海公,直到公元621年3月才出兵虎牢关。他既高估了自己的实力,也高估了王世充,等他到虎牢关时,王世充已溃不成军,毫无还手之力,只剩下洛阳一座孤城。三国孙刘联盟,曹魏毫无办法,联盟一破,蜀吴将亡。前事之师,可惜窦建德没有学到,或者他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,认为自己可以干掉李唐,结果只能徒叹奈何。

最后,他的战术与李世民相比太次。

李世民凭险坚守,又断其粮草,他只派宗罗睺每天阵前叫骂,没有别的招数可出。两军对垒,打的是后勤,他却没有想方设法保证后勤,官渡之战袁绍为何落败?他显然没有领会到。李世民以一招疲敌后诱敌再两面夹击,就以少胜多,打得他狼狈而逃,他的将士不是不勇猛,就是因为他被动应对的战术造成他最终全盘皆输。试想,如果他在粮草将尽之时退兵,李世民纵有经天纬地之才,虎牢关又能奈他如何?他被俘后面对李世民胜利者的调侃”我打王世充,你掺和做什么“时,他回一句”我今日不来,以后还要劳烦你远取“,心中是否有一万个不甘心?

窦建德具备帝王气象,他的失败除了对手强悍外其实还有必然因素

两大传奇人物的对决以窦建德的完败落下了帷幕,《窦建德碑》说:

”或以建德方项羽之在前世,窃谓不然。羽暴而嗜杀,建德宽容御众,得其归附,语不可同日。迹其英分雄分,指盼备显,庶几孙长沙流亚乎?唯天有所勿属,唯命有所独归。“

将窦建德与项羽做了对比,认为项羽嗜杀而窦仁厚,又说窦之英雄天分,不在三国孙坚之下,输了,乃是时也命也。他慷慨、仁厚、俭朴、善战,但可惜生不逢时遇上陇西集团,又因时代局限,未能形成良好的政治体系,继而在战略战术上失误,所有这一切合在一起,导致他最终失败身死,后面刘黑闼顶着为他复仇的名头继续与李唐争斗,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告慰吧。

文中内容来自《旧唐书》、《资治通鉴》

搜寻历史的点点滴滴,一起感悟中国五千年历史沉浮!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读书资讯

明末仅次于李自成的起义军领袖,死得憋屈,他的继承人很了不起

2025-1-14 21:47:54

读书资讯

赤壁后刘备到底有什么力量,能让有15万户的荆南四郡拱手而降?

2025-1-15 22:21:21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搜索